随着全国网吧行业的日益低迷,济南市网吧市场经营状况也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逐步陷入市场萎缩、利润微薄的困境。如何扭转颓势、摆脱困境,进一步激发网吧市场发展新活力,成为文化主管部门迫在眉睫的综合性任务。
近年来,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下放网吧审批权限为契机,及时转变管理职能,紧紧围绕改善宏观调控,优化市场结构,创新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网吧市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下降、负增长、减少”———网吧市场发展现状
根据文化部最新发布的《2012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网吧13.6万家,较2011年减少6.9%;网吧网民为1.26亿人,较2011年下降5.5%;收入537亿元,同比下降13.2%,各项数据均延续了2011年的负增长趋势。“下降、负增长、减少”已是我国网吧市场目前状态的几个关键词,这个曾被业界估计有数百亿元市场的行业,如今正在多重困境下艰难地发展。
在全国大形势下,济南市网吧市场也难逃厄运。据统计,济南市网吧近三年来平均每年以80余家的速度关停,已由 2010年的1146家减至目前的879家。即便如此,根据市公安局“网吧实名管理系统”数据显示,全市仍有140余家网吧处于“漂浮经营”状态,处于时关时停的状态。
网吧业主普遍反映“生意越来越难做,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已由往日“排队上网、一座难求”的火爆沦为“门庭冷落、入不敷出”的艰难境地。网吧行业为何风采不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个人电脑、智能手机、3G网络和宽带的普及,逐步弱化了网吧作为上网服务场所的主角地位;二是歌厅、酒吧、影院等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和低消费门槛分流了部分网吧消费人员;三是房租、水电和人力成本的大幅度上涨推升了网吧的经营成本,进一步削减了网吧的利润水平;四是部分网吧业主单一经营、作坊式经营,缺乏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导致网吧经营亏损,无力继续经营。
“兼并、收购、控股”———严控网吧总量
目前,我市网吧市场发展处于低谷期,但不是死亡期,网吧行业还有很多潜力未被挖掘出来。如何打破困境,激发网吧市场发展新活力是我市文化主管部门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2011年9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将网吧审批权限下放至县级文化行政部门,集中精力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上,着力推动网吧市场走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按照全国惯例即城市每1万人设立一家网吧或农村每1.5万人设立一家网吧的规划标准,我市网吧总量应控制在600家以内,而目前,我市现有网吧879家,严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网吧市场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为此,自2011年以来,我市采取了逐年压缩网吧总量的措施,通过日常监管和年度审验,将部分经营不善、管理混乱以及“三无”场所逐出市场,预计到2016年,全市网吧总量将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压缩网吧总量的同时,我市也进一步提高了网吧行业准入门槛,要求新设立网吧必须为直营连锁门店,且市区终端数量不少于150台,县及县以下不少于80台。
2012年初,我市印发了《济南市推进网吧连锁经营实施方案》,对推进网吧连锁整合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以及工作思路作出了部署。2012年至今,在各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推进下,全市网吧连锁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连锁率已达61%,连锁经营签约率近80%。
通过网吧连锁整合,各大连锁企业兼并、收购、控股了一批现存标准低、环境差、规模小和经营管理不规范的单体网吧,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统一改造提升,增强了网吧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电子竞技、网络游戏、商务休闲等+网吧”——— 构建新型网吧模式
面对网吧行业的激烈竞争和自身发展需求,目前,我市已有一些网吧试图通过改善环境,介入高端用户市场;另一些网吧则融合了台球厅、咖啡厅、影视厅等,以丰富的经营项目吸引顾客,拉动收入。尽管这些都是初步探索,但无疑说明了已经滑入低谷的网吧行业仍有再次腾飞的机遇。
我市印发的《济南市推进网吧连锁经营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网吧连锁企业要构建新型网吧业务平台和共生多赢的产业增值发展平台”,探索开展“电子竞技+网吧”、“网络游戏+网吧”、“商务休闲+网吧”、“影视放映+网吧”等连锁经营模式,扩大盈利渠道。
今后,济南市文化主管部门还将鼓励引导市区繁华商业区网吧改变形态来获取市场认可,逐步向集商务休闲、娱乐聚会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会所式网吧发展,以满足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
同时,将积极搭建平台,协调我市网吧行业与风投资本、电影网吧院线、广告行业、电子商务等行业联姻,与网吧周边产品生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产品推广销售的生力军,进一步拓宽网吧增值盈利渠道。